广东新易学院

广东新易学教育培训学院_高职高考辅导班
当前位置: 主页 > 3+证书高考 > 高考政策热点

职校老师:我的学生不是差生

2021-09-15浏览次数0

 

 

全国的普职招生比在5.8∶4.2-5.9∶4.1之间,这意味着,中考过后约一半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。分数似乎让职高学生带上了“失败者”的烙印,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普高和职高并不是分类,而是分层。进入一所职高,就像河流交汇在低处。

 

少数人在学校看到职校学生的真实模样。中职学校的教师人数,占全国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.74%。在不到5%的老师中,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。他们选择成为职校老师的理由各不相同。职校的实际状况,在他们进入那扇校门后,一点点展露,推着他们不得不去思考,职校培养着怎样的学生,自己又将成为怎样的老师。

 

在一个群里,李老师遇到有人求助:“亲戚的孩子因为在初中成绩太差,被老师劝说参加职高自招。家长觉得很气愤,在群里问该不该到教育局投诉。”

 

李老师劝他,与其给孩子很多的戾气,把功夫用在投诉上,不如让孩子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,踏踏实实学好一个专业,对孩子更好。

 

就因为这个意见,群里有人骂:“你这人既蠢且坏。”言下之意是:职高是一个低到无法想像的存在,让人上职高无异于谋财害命。

 

作为一个20多年的中职老师。这样的歧视,李老师经常遇到:“中考让40%的孩子上职高,这部分孩子就是被淘汰的”、“感觉中考只让50%的人上高中,还是有点儿问题啊,心智成熟晚的男孩子就可惜了”“一有负面新闻发生,大家一看是职校的,就会说怪不得”……

 

在全国,这些年普高的录取率一直在50%-60%左右。这也成了目前很多家长最恐惧、最焦虑的事情——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连普通高中都上不了,更不要说大学了。

 

一份中国青年报针对1353名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显示,有13.3%的受访家长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进入职业高中,20.0%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好说。在对职校的偏见中,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“校风不好,影响孩子”“说出去没面子”,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“教学质量不高,学不到东西”“担心毕业后找不到体面的工作”。

 
这些中考失利的学生们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分叉点了吗?
 
他们的人生就此打上了失败的烙印了吗?
 
“他们是在中考和高考当中失败的人,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。”李老师说。从教20余年,她的花名册上记录下1000多名学生的姓名。
 
她与其中很多学生保持这联系,观察他们在命运的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。
 
“对于考上高校这个目标来说,他们是被淘汰的。但对于人生这个终极目标来说,他们并没有被淘汰。”

 

 

当时也是他们自己放弃了自己

 

 

这些将要被划归为职校生的学生,大部分人在考试前放弃学习。几乎没有人听课,抛出的问题很少得到回答,大部分人在睡觉、看窗外、窃窃私语。也有部分学生是例外,一直坚持积极举手发言。只是每当他们一发言,其他同学就开始起哄说:“你竟然在学习!”

 

时间一久,最后的双手也放下了。

 

 

成绩差就是差生吗?

 

 

这些学生基础确实差。小学、初中的底子不好,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,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。他们都是被应试教育抛弃的学生。

 

也有很多同学是由于考试失利进入职校的。刚开始,他们很颓废,我鼓励他们。经过努力,他们最后还是不错的。

 

李老师说:“记得有位学生很爱看书,数学也很好,后来升入了高职。他最近获得了大专类数学竞赛第一名。还有很多学生勤于钻研。让他做PPT,他会花几个小时去做,尽可能做得完美。

 

学生钻研自己热爱的东西,我比较支持。在我的课堂上,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。有个学生在中职花大量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,最终被深圳较好的高职录取。因为找到自己喜爱的方向,这位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也异常顺遂,毕业后,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,同时受邀回自己的大学当讲师。”

 

所以,不要把应试失败,当作是自己的失败。

 

 

教育的目标是什么?

 

 

80%以上的中职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读书。他们面临着和普高学生一样的困惑,如何选专业。他们的选择往往还是更为稳妥的本专业。在高职,很多学生也经常犯一个毛病,想得多,做得少。

 

高职毕业后,大部分学生就职于中小企业,专业学得不好的学生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。做一行,爱一行,把事情做到极致会有出路的。

 

学校设置了多种班级,3+4二本直升班、 3+2升专科班,以及高考班等,也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出路。他们似乎只是被提前做了规划,但职校生的未来依然有各种可能。

 

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什么?是将所有孩子都送上高校么?是将所有孩子培养成大师、专家么?我认为不是。

 

我们教育的目标,是培养能够自力更生的劳动者,是能够幸福地生活着的人,是对这个社会、对家庭、对自己有益的人。
 
来源:中科教育研究中心